材料工程学院学科建设
一、材料工程学院学科发展整体规划
一级学科:材料科学与工程(0805);二级学科:首先发展材料加工工程( 080503),先已确定为学校5个重点发展学科之一,目标是建设为省重点发展学科,学校首批专业硕士学λ点。在适当时机,启动发展材料学(080502)学科建设。通过学科建设,培养一批学术骨干,形成一支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更加合理的学术队伍,建立以教授、博士为学科带头人的学术梯队;取得一批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,形成以金属材料、高分子材料、材料成型及控制为特色的材料加工重点学科;形成以本科教学为主、培养专业硕士、与其它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的人才培养体学院;实施“以点带面”的学科建设计划,经过若干年的努力,力争使本学科的科研、教学水平达到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,逐步形成本学科优势和特色。
二、材料加工学科现状
1.师资队伍:
现有教职工69人,其中高级职称教师33人,占比46%,硕士占比90%以上。专任教师59人,其中博士占比48%。本系有5名教师曾赴美国、英国、德国留学或访学,河北省教学名师1名,河北省高校“百人计划”1名,河北省“三三三”人才工程4名。
2. 依托专业与实验室:
本学科依托材料成型(模具)及控制工程、金属材料工程、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专业。模具专业是学校最早建立的专业,于1981年开始招生,2004年招收首批本科生。金属材料06年招收本科生。材料成型(模具)实验室和材料专业实验室于06年和07年被列为中央财政共建专业特色实验室建设项目,投资近千万元。
3. 科研项目与论文状况
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项目3项,省教育厅项目5项,横向课题10项;已通过省级鉴定课题3项;发表论文60余篇,出版教材7部(其中2部为十一五规划教材),专利3项。近五年科研经费63万元。
三、主要研究方向与特色
1. 材料加工模拟与装备自动化
由于本学科模具专业办学的历史较长,在冷冲模具、塑料模具、快速成形与制模、铸造模具和模具CAD/CAE/CAM学院统方面有一定基础,并以绿色制造和数字化制造为目标,研究开发具有智能化、节能和环保特点的新型材料加工设备。该方向能结合河北及廊坊的经济发展(霸州模具城、黄骅模具城),在材料加工过程模拟、金属塑性成形装备及自动化、高分子材料成形设备及自动化、热处理工业ˉ及其控制方面具有特色。该方向成员19人.其中教授4人,副教授5人,讲师8人;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人,硕士学位教师6人。主要人员:郭铁良教授、付建军教授、张守学副教授、马兰教授、成凤文教授、王智副教授、张丽桃副教授、赵军博士、任照坤、文全兴等。
2. 新型材料及加工技术
本研究方向在高性能金属材料、耐磨材料及涂层、高分子材料、生物材料、功能材料、表面处理及热处理、铸造工艺等方面已开展了多项工作,曾承担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课题两项、近几年承担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、省教育厅课题3项、横向课题3项。
该方向成员17人,其中教授3人,副教授3人,讲师8人;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人,硕士学位教师9人。 主要人员:庞国星教授、翟红雁教授、赵东方教授、孙艳荣教授、张巨成高工、陈志勇高工、孙金鹏、李艳霞、范涛等。
四、学科发展规划与保证措施
1. 学科发展规划是:
1)产、学、研紧密结合,争取国家、省市重大攻关项目,在理论研究和应用开发方面取得较大突破。在大型、复杂、精密成形模具CAD/CAE/CAM集成化、产业化,在快速成形与制模、材料装备与自动化方面研究进一步提升水平;
2) 进一步与相关学科有机融合,在高性能金属材料、光电材料、生物材料、梯度功能材料、纳米等新型材料制备与成形一体化方面形成新的研究方向;
3) 采取多学科交叉和多渠道合作等方式,拓展新的研究方向。 建成一流的多功能材料加工学科基地。
2. 保障措施:
1)成立学院学科建设领导小组,具体负责学科发展规划的制订、人员结构的调整与优化、仪器设备等硬件条件的统筹安排与配套、组织实施及监督检查等方面的工作;
2)在学术队伍的建设与拔尖人才培养方面,围绕学科建设,初步形成以教授、博士为核心的学术梯队,从而实现学术队伍建设中人员梯队层次与年龄结构的更加合理。实现“开放、流动、联合”的体制引进人才。
3)在实验室平台建设、仪器设备等硬件条件的统筹安排与配套方面,充分利用中央财政共建项目购买学科型仪器设备。同时在设备的管理与综合布局方面,要综合考虑本科生培养、科研工作、实验教学等方面的关学院,使仪器设备的使用率最大化,从而提升学科建设的综合效果。
4)在科研项目与成果方面,以拟申报的校、省、市级科研项目为基础,寻找与其它院所的合作,申请更高级别的项目。在省、市科技科技项目获奖方面有突破。
5)在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,拟在学科建设初期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来校交流,对学科建设提出意见与建议,以便我们及时调整建设思路,同时也派出青年骨干教师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等。